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切实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山东大学研究提出要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本科实践教学工作为目标,构建“1+N”实践教学制度体系。
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借鉴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先进经验,深入调研学校实践教学运行情况,研制形成了首批制度建设文本,主要包括新建1个意见,修订完善3个文件,已经中共山东大学第十四届委员会第149次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1”是出台了《山东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山大党字〔2022〕95号),作为全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统领性文件。文件共八章18条,主要围绕新时代本科实践教学总体要求,强调着力构建课程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三位一体”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明确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加强实践教学安全管理、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等内容,提出了在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评、创新创业教育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同时对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研究、质量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建设要求。
“N”是在实践教学重点领域或关键环节等方面出台系列管理办法,首批制度建设主要修订完善3个文件,具体包括《山东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山大教字〔2022〕36号)、《山东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山大教字〔2022〕37号)、《山东大学本科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山大教字〔2022〕38号)。
《山东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山大教字〔2022〕36号)共九章30条,包含1个附件《学生实验守则》。此规定主要在《山东大学本科生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山大教字〔2012〕35号)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对实验教学的要求进行了修订完善,明确了不同阶段实验教学的目标与要求,要求以能力塑造和成果产出为导向,着力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相互衔接的培养体系,重点强调了加强实验教学全流程安全管理,强化师生实验安全教育,将实验安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推动实验室开放共享、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等内容。
《山东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山大教字〔2022〕37号)共六章20条,包含1个附件《山东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议书(范本)》。此办法主要在《山东大学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试行)》(山大教字〔2019〕31号)基础上,结合最新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基地建设和管理原则,明确了健全组织管理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安排、建强指导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等共建内容和双方义务职责,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条件、设立程序、档案管理和考核评估提出明确要求,重点完善了安全管理与保障、信息化管理等内容。
《山东大学本科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山大教字〔2022〕38号),共十章40条,主要在《山东大学本科学生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山大教字〔2012〕38号)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教高函〔2019〕12号)精神,进一步规范了本科学生实习管理工作,规定了实习派出前、实习中、实习后的管理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实习指导教师的任职条件和具体职责、学生实习期间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重点强调实习全过程安全教育和管理,增加了对分散实习的要求,强化了对分散实习的审核、安全管理和跟踪指导。
“1+3”实践教学制度体系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实践教学规范管理,推动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学校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加强实践教学安全管理,持续深化在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体系建设、平台建设、设备升级、信息化建设、教学研究、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山东大学学校简介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学校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