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6日,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到威海校区调研指导工作,深入走访相关学院,实地了解校区建设、发展与改革情况,并分别与校区领导班子、教学院部负责人、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交流。副校长、威海校区校长刘建亚,校党委副书记陈宏伟、副校长吴臻、威海校区党工委书记尹作升一同调研并出席相关活动。
8月15日上午,李术才到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校医院、研究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实地调研,走访慰问一线职工,详细了解校地合作平台建设运行、学生生活住宿条件、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后勤保障情况。
8月15日下午,李术才与威海校区领导班子座谈并听取校区工作汇报。他表示,威海校区近年来发展快、势头足、前景好,在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学科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希望校区坚定不移地锚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既定目标任务,精耕细作,争先进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提质增效。要深入贯彻落实一体发展战略,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谋划,把握发展大势,主动抢抓机遇,敢于担当作为,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加快建设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亮点。
在随后举行的教学院部座谈会上,李术才认真听取了各教学院部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各单位取得的成绩。他深刻分析了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和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标先进,发挥优势、深挖潜能,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校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局面。一是要明确发展定位和方向,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进一步加强“大思政”育人格局,系统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五育并举”,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要加强人才引育工作,围绕重点学科需求导向,加大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推进一体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加强协同联动,聚焦学科融合发展汇聚合力,切实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四是要扎实推进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创新科研体制机制,组建跨校区、跨学科、跨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团队,努力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培育领军人才;五是要加强班子建设,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确保学校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有力推动校区高质量发展。
8月16日上午,李术才与校区青年教师座谈交流,他充分肯定了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希望青年教师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强化立德树人使命,突出思想引领,争做“四有”好老师,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围绕学术前沿、国家急需和区域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跨学科团队建设,打造未来学科发展新优势。同时,李术才鼓励大家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潜心研究,持续攻关,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彰显担当、实现价值。
随后,李术才先后走访法学院(威海)和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与学院领导班子以及教师代表座谈。李术才强调,一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二是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发挥学校整体优势,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做大做强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建设政治站位高、组织力强、战斗力强的管理团队,提升治理水平,支撑推动学院快速发展;四是着力加强学科建设,紧盯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有效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推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8月16日晚,李术才来到空间电磁探测技术实验室(LEAD),与实验室师生就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等座谈交流,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殷切希望实验室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继续作出更大贡献。
调研期间,李术才还考察了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双创基地和海洋学院实验室。
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曹现强,威海校区领导班子成员,学校及威海校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相关活动。
山东大学学校简介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学校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