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山东大学举行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第六场报告会,中国人事科学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孙锐研究员作了题为“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解读”的报告。副校长吴臻主持报告会。
报告紧扣“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主题,以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主线,围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内容实质和时代意义,结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下一步改革方向、重点等关键内容作了解读。
报告认为,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以大目标引领大改革,大布局促动大发展,明确了不断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人才强国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指明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35年建成世界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八个坚持”的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最新部署要求,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总体战略愿景为我们从人才大国、科技大国向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跃升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
孙锐研究员强调,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实施人才战略的保障。党的领导首先保证了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保证了人才工作能够有效对标世界一流科创中心、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进行系统性推进。党中央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发挥执政党在人才工作中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协调力。各级党委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着眼于人才战略梯队的立体化建设,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等群体建设。
孙锐研究员指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既面临重要历史机遇,也有强大“拦路虎”。当前,我国人才在量上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群体,在点位人才建设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人才工作依然面临突出问题,比如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急需进一步改革,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顶尖人才、“卡脖子”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家战略需求相比还有显著差距,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四个面向”作为下一步人才工作的“指挥棒”,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的,保持长期战略定力,举全国之力进行人力资本投入,支持好人才、服务好人才。在当前大国竞争的时间节点上,从国家到地方和高校,人才工作的战略性色彩尤其明显。
孙锐研究员认为,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好人才工作,就要认识人才工作“变”与人事工作“常”的辩证统一,把前者的战略性与后者的常规性统一起来,把前者的市场性与后者的行政性结合起来,前者强调放权松绑,权力下移,给人才和用人单位赋权,后者凸显计划管理,自上而下,集中统一。要做好人才工作,就必须有创新性的思维和做法,从引进模仿性创新向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过渡,从以往关注人才规模、数量向关心质量和水平转变。要做好人才工作,就必须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解决人才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人才转型问题,真正把一流人才的基础性、原始性创新转化为全球竞争层面的动能和势能,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解决人才泛化问题中凸显人才,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性科技人才。
孙锐研究员表示,解决人才制度问题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关键,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2030年工作目标,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首先要做到“四个面向”,坚持“三个”布局,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培育和集聚一大批引导世界潮流的大家大师,建设世界能级大平台、大场景、大舞台,产出具有可以改变人类命运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伟大发现、原创技术、发明创造和颠覆性产品等三个层面上有所作为。其次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改进人才收入分配方式,继续改革科研经费使用,整合优化人才计划,深入推进人才评价、人才收益分配、创新创业激励、重点机构改革,建立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管理体系,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领军人才要配备团队、梯队,包括领军人才及青年人才的发现机制、科研条件的配备机制、管理机制的配套机制。再次要建好平台载体,建设好国家实验室、国家研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人才平台,保证人才工作这一宏大的战略目标在引导大改革、大突破、大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吴臻表示,孙锐研究员作了一场非常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报告,解读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和部署要求,详细梳理了人才工作的政策逻辑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对深入学习领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人才工作规律、进一步做好学校人才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希望大家统一思想,提高站位,认真对照党中央最新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开启学校人事人才工作新局面。
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人事人才工作有关负责人、人事秘书,机关组织、人事人才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现场集中参会,其他处级干部在线参加学习。
山东大学学校简介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学校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