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山东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中国典型海区碳指纹与碳足迹标识体系理论和应用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青岛校区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山东大学副校长易凡线上出席会议。
启动会上,易凡简要介绍了山东大学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和山东大学海洋学科在服务国家需求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山东大学将全力为项目团队提供条件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山东省科技厅基础处处长王钟伟简要介绍了山东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的各项政策,希望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推进,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落地,从而更好地为海洋强省服务山东做好科技支撑。
项目负责人屠奇超教授和各课题负责人从立项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内容分解、考核指标、组织保障等多个方面作了详细汇报。责任专家焦念志院士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周清波对项目执行过程的要点进行了全面指导,希望项目重点解决好高分辨率基因和分子碳指纹图谱技术,建立分子碳指纹和基因碳指纹数据库,融合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出中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发展模式,建立碳标识体系,实现从揭示生物学机制到业务化推广的完整链接。专家组对项目的整体实施方案和研究进展表示了认可,同时从数据收集采用、课题协同衔接、成果产出等方面对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会议分别由山东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纵向项目中心主任刘全芬和中山大学贺志理教授主持。项目特邀专家贺志理教授、孙军教授、束文圣教授、樊景凤研究员、杨云峰教授、邓晔研究员参会指导。山东省科技厅,山东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海洋研究院,项目责任专家,咨询专家组以及项目组成员50余人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了会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中国典型海区碳指纹与碳足迹标识体系理论和应用研究”项目由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屠奇超教授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几家优势单位共同承担,获批中央财政经费952万元。该项目旨在推动我国海洋碳计量技术发展,为海洋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工作提供海洋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在缓解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格局方面产生重要国际影响。
山东大学学校简介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学校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