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由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2021年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在中心校区举行,会议由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中心理事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汇报了一年来的中心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蓝图。他表示,2021年,中心充分利用学术研讨、合作研究的“云端模式”,推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不断推进中心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国内研究力量的汇聚与融合,通过开展立项等措施带动新型科研团队建设,同时中心还扎实开展服务社会工作,推进政德教育、商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开展。下一阶段,中心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形成更高质量学术项目和产出更多学术成果,进一步打造高水平古典学术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深化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扩大乡村儒学试点,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价值资源,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智库服务。
与会各协同单位代表就工作报告进行了讨论交流。一致认为,中心在本年度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举办了系列活动,扩大了中心的影响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各协同单位会一如既往地配合中心的工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促进中心的稳步发展。
樊丽明对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紧扣时代主题,推动理论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贡献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固本培元;二是要树立国际视野,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三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探索新文科建设,发扬传统学术以问题为导向、观照社会现实的经世致用精神,在交叉融合中推动“多学科治儒”局面的形成,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会议由中心理事会秘书长、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邢占军主持。中心理事、常务理事以及学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会后,由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分中心主办的“疫情防控与民族文化传统”研讨会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结合亲身经历,从国际视野对美国的文化制度和防疫活动的矛盾进行了分析。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着重讲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中庸、平和、隐忍的中国精神品质对抗疫的重要性,并提到中医中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讲了传统的阴阳五行在抗疫中的应用。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金卫讲到了党的领导和中国制度优势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山东大学李平生教授从中国文化价值追求当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层次,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疫情防控中展示出的独特优势及其传承创新。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秦彦士教授提出,要全面深刻地就儒家文明与自由主义展开对话,为当代社会治理、应对风险挑战提出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山东大学曾振宇教授着重谈了儒家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重要资源和哲学思考。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主持研讨会。王学典教授对专家研讨进行了点评总结。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国际儒学联合会等单位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的召开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心的和谐发展,努力实现凝聚海内外儒学研究力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协同研究与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儒家文明传承创新重镇的建设目标。
山东大学学校简介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学校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