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山东大学2021年度人文社科工作会议在中心校区召开。常务副校长王琪珑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通报了2020年度山东大学人文社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介绍了2021年度人文社科重点任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付立华,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张伟,文学院副院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相占,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管理学院副院长路军伟,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震,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孔新峰,法学院副院长李忠夏,法学院(威海)副院长门中敬代表所在单位作了典型发言。与会人员围绕跨校区科研组织、青年人才培养、学术评价改革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王琪珑在讲话中表示,过去一年学校人文社科学术成绩喜人,发展势头良好。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校各人文社科单位要通过“十四五”规划编制将科研工作谋划好,要面向“国之大者”谋划大方向,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学校人文社科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实现新突破。他对下一步学校人文社科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希望:一要面向时代、面向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作出山大贡献。二要发挥“文史见长”优势,努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取得新成效。三要不断推进学术生态建设。让广大学者能够愉悦工作并得到很好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学术评价中做好结合文章。四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者的关心支持,为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创造更加优渥的条件,引导帮助青年学者在学术道路上更好更快地成长。
会议在青岛校区、威海校区设立视频分会场。校长助理、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主持会议。威海校区副校长黄凯南、青岛校区副校长曹现强,一校三地人文社科教学科研单位分管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人文社科研究院和威海校区、青岛校区科研处负责人、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山东大学学校简介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学校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