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是近代研究生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起源性大学之一,是全国最早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高校之一,是中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
2000年6月,山东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标志着山东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启新阶段。同年7月,三校合并,学校各项事业进入快车道,研究生教育迈入改革创新、质量提升的新征程。2016年,山东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项改革工作启动,研究生教育进入规模发展向结构优化转型的新时期。2020年,以“培养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为目标,学校制订了首个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意见,研究生教育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为鲜明旗帜,全面进入新时代。
薪火砥砺 底蕴深沉
山东大学是什么时候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如果把学生开始参与科学研究、钻研精深学问,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作为研究生教育起源与萌芽的标志,那么研究生教育与山东大学建校的历史同样悠久,且与山东大学的发展历程一样,时刻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1901年建立的山东大学堂,在《山东大学堂试办章程》里把学习过程分为备斋、正斋和专斋三个阶段,“专斋”中的一些规程,已经可以对应到研究生培养中了。比如关于优选生源、鼓励开阔国际视野,还有以培养顶尖专家为目的等教育理念。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的生物学系,建立了包括海洋生物研究室在内的8个实验室和研究室,它们的主要职能是科学研究,由研究人员带领学生一同从事科研工作。为人熟知的童第周先生、曾呈奎先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很多就是这一时期产生或奠定基础的。“海洋学科远东第一”“生物学科全国最好”的美誉,都有学生们参与科学研究的贡献。
1983年我国第一批自主培养并授位的博士研究生,后排左一为我校数学专业毕业生于秀源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的山东大学为国家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博士生、硕士生。1978年研究生制度恢复,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定位是教育和科研“双中心”。1981年山东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毕业于数学专业的于秀源,就是我国自主培养和授位的第一批18名博士之一。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确认高校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90年代后期,国家进入科技创新驱动的社会转型期,“六五”计划中提出“要试办研究生院”,明确了研究生院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是人才、科研、创新三大发展驱动的交汇点,研究生教育的职能要横跨整合知识培育、科学研究、人才建设、学科规划、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
2000年6月,山东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当年7月,三校合并,截至当时,三校共培养研究生73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00人。
时代同步 跨越发展
新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开始向服务国家转型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山大研究生从“规模导向”逐步转向“质量导向”,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改革驱动,质量为本
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质量”与“改革”是鲜明主题。2003年,学校召开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制定《山东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意见》。2004年出台《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04-2007)》,改革研究生招生与选拔制度,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将博士生招生与导师科研经费、设立助研岗位挂钩。2004年1月,山东大学专门成立了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相关工作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2008年,学校制定实施《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2008-2011)》《山东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山东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培育计划》,建立并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完善研究生淘汰机制,注重卓越人才培养,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主题已显端倪。
2016年,山东大学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项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项改革。重点完善博士生招生名额分配体系,扩大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实施范围。全面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研究生课程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中期考核机制、学位授予质量保障机制以及导师审核、培训机制。首次开展并顺利完成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对45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78个学位点进行了合格评估,以此实现校内资源的整合,为研究生教育的长效发展构建坚实平台。2019年,学校获评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核单位。
服务需求,优化招生
生源被视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根基,是培养过程的起点。多年来,山大通过实施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开展政策宣讲会、师生见面会、暑期大学生夏令营,推着学院和导师走出去,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20年,学校推免生接收人数较上年增加21%,报考山大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为24000多人,较2019年增加了12%。
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招生立足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布局国家急需学科招生,引导学院不断凝练招生方向,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调整招生结构,注重交叉融合;以专项计划形式支持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网络空间安全、微电子、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国家急需学科发展,形成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结构调整与优化机制。同时,学校不断深化博士招考制度改革,扩大本科直博、硕博连读招生数量,逐步开放申请-考核招生范围,博士生招生多元录取方式更加成熟。到2019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5430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271人,博士生中来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人数占比达到80%,研究生招生规模居国内高校前列。
提升队伍,潜心育人
2012年,学校首次进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核,较大幅度地提高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和既有博士生导师招生的资格条件,并对顶尖人才、杰出学者、大平台、大团队予以招生政策上的倾斜。一边提高遴选标准,一边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导师。2014年首次试行硕士生导师由基层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评聘,2016年放开导师评聘对职称的限制,2020年,博导中40岁以下人员占比达到25%,副高级职称人员占比10%。
深入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2019年出台《导师队伍建设方案》,强化立德树人要求,提出导师团队模式改革意见。加强新聘导师的岗前培训,明确校院协同的导师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导师思政、导师培训、导师沙龙、导师国际化能力提升项目等活动,大力提升导师育人能力。2009年,山东大学开展“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通过推选研究生导师中师德师风典范,集中展现研究生导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良好工作态度,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全面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11年来,已有百余名躬耕桃李、无私奉献的导师获得这项荣誉。
创新模式,交叉融合
2007年以来,学校研究生培养施行“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原则,推进教学改革,进行学分制试点,促进学科交叉,鼓励跨专业修课。2010年,学校修订、制订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70个,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推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学科交叉融合是科研创新的重要生长点,2019年,学校出台《山东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实施办法》,并组织评选 “学科交叉导师创新团队”博士生专项计划项目,对入选的18个团队给予博士招生计划支持。
严守培养质量底线,规范学位授位水平。学校建立健全学位论文评审、博士生导师遴选专家库,推行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加大硕士论文的抽查力度。2010年,首次对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2019年,增加学位论文内审环节。
榜样力量,强化激励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是激发斗志、见贤思齐的能量之源。学校设立优秀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实施研究生自主创新计划、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奖,优秀博士研究生提升计划等,鼓励和支持具有科研潜力的优秀研究生新生从事创新研究。2018年,设立山东大学研究生学术最高荣誉——学术之星奖,旨在激励学校研究生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科学研究,争创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研究生教育的资源投入力度也明显增大,研究生奖助学金投入年度总额超过4个亿,生均每年1.78万元,奖助水平达到全国前列。原信息楼改造升级为研究生教育专用楼宇,风格现代、理念开放、设施先进、个性鲜明。
为丰富研究生学术文化生活,助力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2001年以来,学校创立了《山东大学研究生学志》综合性学术季刊、“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等学术平台,形成了体现研究生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研究生校园学术文化品牌。
立德树人 引领未来
在山东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学校提出研究生教育要“走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最富创造力的研究生”,指明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020年5月14日,山东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加快推进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全校上下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深远意义形成共识。
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需求”为目标导向,聚焦提升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强校、学术兴校战略的高端引领和重要支撑作用,建立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新质量观最鲜明的特征是以立德树人为底色,以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为衡量,以此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把思政教育贯穿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建立符合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产业实践特点的课程思政体系。一手大力加强党建工作引领,把支部建在课题组,建在实验室,建在生产实践基地,建在一切研究生教育的现场。一手抓实导师是立德树人第一责任的主体作用,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
在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下,清晰勾勒了“四大工程”战略施工图,标志着研究生教育进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内涵式发展为道路,以培养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为目标的新时代。
学位点现代化工程。学位点布局将凸显科技创新与重大需求导向,坚持高端引领和学科交叉,与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相适应。特别突出信息学科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使研究生教育平台发展始终面向科技最前沿。追踪世界科技前沿、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以学科汇聚、融合、交叉为引擎,整合老化和碎片化学科方向,持续推动传统学科和学位点赋能改造,推进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现代化。
交叉融合育人工程。学校将进一步给予新兴交叉学科专项支持,鼓励打破学院和学科壁垒,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支持学院层面自主开展联合培养,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助力学位授权点现代化转型升级,最终形成稳定的20个左右交叉融合育人大平台。组建知识结构交叉互补型导师团队,选聘国内外行业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参与研究生培养,构建以研究生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导师指导团队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导师团队指导全覆盖、交叉复合型知识培养全覆盖。
科教产教融合的育人工程。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提升原始创新力。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全面推行本科直博和硕博衔接培养,制订主要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硕博贯通式培养方案,加大力度实施“山东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广“强基计划”成功经验,对具有科研潜力的博士生早发现、早培养。
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提升应用创新力。实施“项目驱动+能力拓展”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每年建20个左右校级以上产教育人示范项目,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每年建设20个左右标杆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快促进专业研究生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向适应,与新旧动能转化需求相适应,尽快形成适应产业的高端人才红利。
全球胜任力工程。拓宽海外交流合作渠道,打造10个左右校级国际研究生培养项目,建设5个一流学科国际化精品课程体系。强化开放创新机制,在博士研究生高端学术讲坛等项目中充分引入外部资源,为研究生暑期学校持续注入国际型元素。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拓展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途径,加大国际化培养的资源投入力度,实现博士研究生国际化学术经历全覆盖、硕士研究生海外学分全覆盖。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大学培养的各行各业研究生人才总计10.8万余人,而自2000年以来,培养和授位博士研究生达到1.4万余名,硕士研究生8.7万余名。践行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使命,山大走出了王小云、张运、陈子江、葛均波、于金明、胡海岩等多位中国本土培养的“院士”研究生,还有许多政界、商界领军人物。
山大研究生逐渐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对科研产出的贡献显著,其中理工医学科研究生对论文的贡献率达90%以上,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达60%以上。不断有研究生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上发表成果,还有许多研究生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在工程技术领域通过科研攻坚,为社会民生解决实际问题。
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将在山东大学“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中,在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理想奋斗中继续变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大学学校简介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学校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