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为山东大学师生作了题为《信息社会必须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辅导报告。校长助理、人事部(人才办)部长(主任)吴臻主持报告会。
报告围绕“安全可信是网络安全的核心”“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如何办好网络安全学科”三个方面展开。
安全可信是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核心。
报告从“国家安全”高度指出,信息安全是国家陆、海、空、天安全之后的新型国家安全,是党和国家以科技产业为突破口,以5G网络、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基建的基础。报告指出,网络空间在体系上存在先天的安全短板:在计算科学上缺少攻防体系,在体系结构上缺乏防护措施,在计算模式上没有安全服务。要做到信息建设的安全可信,就首先需要以密码为基因抗体,以“主动免疫”代替“老三样”(防火墙、病毒查杀、入侵检测)的被动防护,同时还要做到“可信计算”,才能保障国家新基建的安全运行。具体说来,目前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构建“两重体系”(计算部件、防护部件)结构,“三重防护”(保卫、保密、监控)框架,“四要素”(主体、客体、操作、环境)人机可信交互,“五环节”(体系结构、操作行为、资源配置、数据存储、策略管理)可信设施,实现“六不”(进不去、拿不到、看不懂、改不了、瘫不成、赖不掉)防护效果。同时,得益于早在1992年即已经启动的,经过长期持续投入的可信计算“智能安全卡”工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可信计算3.0时代,这将会形成巨大的新型产业空间。
如何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
报告指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极其重要,国家从2000年设立第一个信息安全5年规划开始,先后经历了首批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设立,再到该专业列入高校普通专业目录并成立信息安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再到2015年设立为一级学科,经历了持续不懈的投入和建设。安全基础、密码学及应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是该学科的五个基本方向。当前,这一重要而关键的学科亟需解决计算科学少攻防理念,体系结构缺防护部件,重大工程应用无安全服务三大问题。同时,培养能够掌握密码和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掌握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和信息对抗等相关专门知识,并具有较高网络空间安全综合专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承担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如何创建一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报告指出,在做好示范项目建设和网络安全普及教育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从九个方面加强一流学院建设:第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完善本科、研究生教育和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第二,结合学校实际,拓展网络安全专业方向,建设跨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等门类的网络安全人才综合培养平台。第三,与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建设一流网络安全实验室,开展网络安全科研教学活动,承担国家下达的重点和专项研究任务;第四,聘请专业知识好、有丰富网络安全技术或工作经验的专家和特殊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第五,有计划组织网络安全专业教师赴网信企业、科研机构和国家机关合作科研或挂职;第六,鼓励学生在校阶段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形成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链。第七,积极与国外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第八,引进创新网络安全人才评价机制,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第九,积极承担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有关网络安全研究和改革性项目。
本次学术报告会是学校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系列讲座计划中的第三场。部分学校(校区)领导,各教学科研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各校区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强院兴校”党支部书记和管理人员培训班学员,相关学科部分师生共2500人在线收听收看了报告。
山东大学学校简介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学校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