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山东大学新工科建设专题研讨会在千佛山校区召开,会议主题是“新时代、新工科、新作为”。校长樊丽明,党委副书记仝兴华,副校长刘建亚、李术才出席会议。会议由李术才主持。
会上,参会工科学院负责同志结合各自学科发展情况,围绕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新工科建设的认识及未来发展思路等进行了重点发言。针对当前工科发展存在的方向老、小、弱,交叉融合不够,工科理科化倾向明显,产教融合薄弱,服务国家需求能力不强等问题,大家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加速推动新工科建设,提高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需求能力。一要加强顶层谋划,凝练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着眼于解决实际重大问题谋划工科发展;二要注重交叉融合,鼓励以学院为主体、以项目为牵引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构建适合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机制;三要强化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引育力度,建立学校与企业间人才流动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四要夯实支撑保障,既要多方筹措资源解决现有发展空间问题,又要根据工科特点及交叉需求统筹谋划未来发展布局,做好服务学科整体发展的公共研究平台建设。
仝兴华、刘建亚作了点评发言。仝兴华表示,关于新工科的谋划建设,既要立足工科干工科,又要跳出工科想工科。刘建亚表示,新工科建设立意要高,要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去谋划;学科交叉的关键是加强整合,整合力量建设交叉学科团队是实现学科交叉的重要途径;将“大工科”作为整体进行谋划很有必要。
樊丽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新时代建设新工科、取得新作为,要在深刻剖析理解新时代、新工科、新作为三个关键词内涵的基础上,做好工作谋划。对于“新时代”,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科技发展新趋势,将学科发展目标与新趋势相吻合;要认识和理解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创新发展、引领发展;着力构建以“重质量、重贡献、尊规律、分类评价、多元评价”为目标的新评价体系,避免学术评价绝对化、简单化、片面化;要认识和理解学校发展的新机遇,谋划好新工科发展,用重大需求拉动学科发展。对于“新工科”,要强调“新”,要着眼新学科、新方向、新交叉,解决传统工科老、小、弱的问题;要有“大学科”意识,“大”的核心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通过“小核心、大协作”的团队模式,构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作出大贡献;要回归本质,切实提升工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新作为”,要进一步发挥好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咨询功能,学校和各相关学院要早谋划做好发展布局;要结合发展需求谋划好新空间;要构建发展新机制,构建有利于交叉融合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跨出学院学校搞协同,真正做大同心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齐鲁交通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等工科学院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山东大学学校简介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学校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