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中职

0535-2114665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报:服务国家发展 呼应时代关切——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学术发展历程

   2023-04-13 烟台中职网烟台中职网5190
文章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2014年在指导山东工作的重要批示中又指出,要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从历史文化遗迹考察到古典文献整理研究,从齐鲁文化研究的纵深探索到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再到齐鲁文化的普及推广,让齐鲁文化“活起来”……20年来,作为山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在王志民、江林昌、吕文明等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这一主攻方向,多层次多角度开展齐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优势。2022年8月底,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记者来到山东师范大学逸夫楼二楼会议室,与齐鲁文化研究院团队成员畅谈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研究的历程。

从历史文化遗址实地考察开始

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高端论坛暨《黄河文化读本》编纂工作会议

探析齐鲁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演进,需要出土文物、历史遗迹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为使这些文物、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齐鲁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更名为“齐鲁文化研究院”)于2005年启动重大研究课题“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建议”,调研活动历时两年半,至2007年完成。其间,项目负责人王志民带领程奇立、仝晰纲、赵文坦、王钧林、王华山、石玲、赵卫东、李梅训等十多位骨干成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行程近两万公里,踏遍全省17个市、139个县(市、区),对已列入第1—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51处历史文化遗址和列入第1—2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97处历史文化遗址,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

在整个调查和编撰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倾注了大量心血,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连续作战早已习以为常,白天爬山过河考察遗址,晚上熬夜撰写调查报告。程奇立教授经常凌晨两三点钟仍在伏案疾书。后来他回忆道:“在那段时间里,如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成天在脑海中萦绕,有时候灵光闪现,赶紧拿笔记下来,补充到书稿中。”

这次调查活动把遗址考察与学术研讨结合起来,是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走出书斋、了解齐鲁文化丰富资源的典型案例,每位参与者收获都很大。仝晰纲教授说:“实地考察带给我们的感受完全不同于日常阅读历史文献,秋冬原野上看到绵延的齐长城、镌刻在深山崖壁上的石窟佛像、掩映在静寂村落中的古老祠堂……成百上千年前,这里都曾发生过荡气回肠的故事,原来在古籍中读到的某个地方忽然呈现在眼前,内心涌起的那种历史沧桑感无比强烈。”

课题组精心撰写的一百余万字《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获得省市各级领导、各级文物保护部门以及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时任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同志在批示中指出:“这是一篇很深入、很系统的调查报告……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并努力转化为加强遗址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时任山东省省长韩寓群同志在批示中指出,该《报告》“提出的建议符合我省实际情况”,要求相关部门“就修改‘条例’等问题认真研究”。2006年底,课题组向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提出了《关于修改〈山东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建议》,推动了省人大常委会将修订《山东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列入2007年度立法计划。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和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教授分别为《报告》作序,并作出高度评价,认为这作为山东省一次全面系统的大型实地调研活动,范围之广泛、调查之深入、获取资料之丰富都是以前所少有的。单霁翔表示,课题组“走出书斋,历时两年,踏遍齐鲁大地”,“对文物保护状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李学勤则认为,调研报告“不管是系统性还是深入性方面,都是前所罕见的”,“突出成果就在于发现问题,做出分析,提出建议”。正是基于实际部门和学术界高度认可,2010年9月《报告》荣获了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重大奖。

在“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建议”这一重大课题开展的前后,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还对山东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主要成果有安作璋、王志民主编的《齐鲁文化通史》、安作璋主编的《山东通史》、王志民主编的《齐鲁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丛书》、丁鼎(程奇立)点校的《新定三礼图》等。这些成果的取得,成为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把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与文物保护紧密结合、深化研究的坚实基础。

重大学术选题呼应时代关切

《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出版座谈会

家学与家风是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化世家犹如众多涓涓溪流,最终汇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江河。文化世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探寻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轨迹,世家文化是不能忽略的重要着力点。

《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以下简称《书系》),是2013年齐鲁文化研究院推出的重大学术工程。主编王志民告诉记者:“我们为什么要编撰这套大部头丛书呢?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宗法制社会,向来注重家庭,家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研究家族。选择一个大的地域文化圈内的若干家族进行分类、深入研究,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该《书系》选取了山东历代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或文学、艺术、教育、思想、仕宦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28个文化家族,每家独立成书,共1100多万字,201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书系》的出版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2014年2月2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以“从文化世家看文化中国”为题作了整版报道。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认为:“这种系统研究一省内文化世家的大型书系,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教授干春松认为:“《书系》是目力所及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时间跨度长,家族种类全,进而为我们研究不同类型的家族文化传承模式提供了样板,期待《书系》产生辐射性带动作用。”2014年12月28日,山东社科联、《齐鲁晚报》与齐鲁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了“齐鲁家风与时代精神”高端论坛,特别为28个文化家族的后裔颁发了“齐鲁文化世家”牌匾。新城王氏后人、王渔洋纪念馆副馆长王心睿说:“‘齐鲁文化世家’的牌匾让我们更加珍视家族的荣誉。”2015年,人民出版社主动与王志民联系,合作出版《中国名门家风丛书·山东辑》,对11个文化家族的家风、家训进行了专门论述。2017年,由王志民担任总顾问的纪录片《齐鲁家风》在央视播出,这是《书系》的又一拓展性成果。因一套丛书的出版,掀起了一场学习优良家风的热潮,着实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书系》确实“火”了起来,也为传统文化主题图书的出版提供了成功案例。

其实,《书系》的编撰早在2005年就已经启动了,经过主编和作者8年的艰苦努力才得以完成。确定“山东文化世家研究”这一重大主题,体现了主编王志民对时代关切点的敏锐把握。“说起《书系》的编撰过程,可谓历经波折,颇让人感慨。2005年,我在主持完成《齐鲁历史文化丛书》(100种)之后,旋即着手策划编纂《山东文化世家研究》30种,并于2006年秋天起草了规划方案,但由于所需资金数额巨大,暂时搁置。2009年春天,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恢复成立。在会长、省委原副书记王修智同志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作为促进会与齐鲁文化研究基地合作的首项学术工程正式启动,当年12月底前就完成了所有前期准备和选聘作者的工作。但不久王修智会长因病不幸去世,经费再次成了问题。后来,在时任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同志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同志的关心支持下,《书系》最终得以顺利出版。”王志民说。

“反映时代关切,确定重大选题”是齐鲁文化研究院一贯秉承的学术宗旨。在《书系》编纂前后,齐鲁文化研究院还做了大量工作,可以概括为“论道齐鲁,通达中华,点线面全面开花”。点,指的是选择齐鲁文化史上的100个亮点,汇成《齐鲁历史文化丛书》100种,这套书不乏大家名作,如袁世硕的《蒲松龄与聊斋》、刘乃昌的《苏轼在山东》、张可礼的《建安七子中的山东人》;线,指的是王志民和安作璋共同主编的《齐鲁文化通史》;面,主要包括三套大型学术工程,即《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山东区域文化通览》《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分别从历史文化遗址、地市文化和家族文化三个不同方面对齐鲁文化展开调查研究,三种著作全部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两种为重大成果奖。

齐鲁文化研究向纵深探索

王志民主编《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获奖

研究齐鲁文化,建立在深入探究齐、鲁存国期间的史事基础上,更注重从中华文明起源的角度,探索齐鲁文化的早期发展历程。2016年起,江林昌担任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开始带领学术团队深入开展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提出这样的新课题,与江林昌的学术经历密切相关。他是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曾师从学术名家姜亮夫先生和李学勤先生,系统学习过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知识,参加过“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两个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过专业论文400多篇,并出版了《中国上古文明考论》《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夏商周文明新探》等学术专著8部,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在世界文明史背景下研究中华文明,在中华文明史背景下研究齐鲁文化”,江林昌提出的这一学术理念,对研究团队站在整个中华文明史的高度综合研究齐鲁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研究齐鲁早期文明,考古学是基础,史学理论是关键。”这是江林昌多年的研究心得和体会。他多次表示,探源齐鲁文化,研究齐鲁早期历史,首先要注重考古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因为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传世典籍记载非常零散,而考古学能够提供大量资料支撑。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现代考古已经走过了百年辉煌历程,贡献了数量丰富的实物资料,可以为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提供大量可信依据。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学工作,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对考古学与文明史的关系作出了明确定位。“每当有重大考古发现问世,或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林昌老师总是提醒我们要及时跟进,有时还组织全院老师集体学习,从而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引领我们紧跟学术前沿。”团队成员李秀亮博士深有感触。

研究方向明确,决定了江林昌带领的团队先后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他主编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文库”推出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专著5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学评论》等权威期刊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在学界反响强烈。2018年5月31日,首届中国古代史论坛暨山东省教育厅泰山学术论坛“跨界与交流: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主题作了多场学术报告,从理论高度对历史学、考古学的有效结合进行深度思考,结合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现有成果,深化了某些重大学术问题的交流和研究。这一系列成果的产出,极大提高了齐鲁文化研究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齐鲁文化研究百花齐放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研究成果

今年刚过不惑之年的吕文明,已经是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我的理想就是继续发扬两位老院长的学术精神,努力学习王老师宏观把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江老师前沿深邃的学术思维,带领齐鲁文化研究院创造新的辉煌。”吕文明的学术思路和开阔胸襟,迅速为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打开局面。近两年,齐鲁文化研究院陆续推出了《历代诗咏齐鲁总汇》《三礼学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等一系列具有学术辨识度的重大成果,先后入选山东省高校示范协同创新中心、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研究基地、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并通过协同创新、联合科研攻关等方式,不断开辟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突出学术研究团队的创新特色。

吕文明非常注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精度,按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要求,组织规划了“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文库”“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书系”“儒家思想与古代中国青年学者文丛”三大学术工程。围绕这三大工程,他要求团队成员注重产出高层次研究成果,要围绕一个研究方向、一个问题狠下功夫,在三到五年内推出1—2项代表性成果。基于此,齐鲁文化研究院的老师们开始聚焦学术前沿,围绕前沿问题查阅资料、申报课题、推出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

“受我的导师王志民先生影响,我一直在努力追求打通文史哲三大学科,在宏观和综合的学术视野下研究魏晋思想文化和艺术发展。”吕文明主要从事汉魏六朝儒学与文艺发展研究,他以魏晋书法文化世家研究为基点,进一步向两个方面拓展:一是向魏晋的民间书写形态和中国文字发展史作了延伸探索,进一步挖掘新出土的汉末魏晋时期的简牍材料;二是从儒学与书法关系研究出发,进一步拓展到整个汉魏六朝的儒学与文艺发展研究,在儒学与文艺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中找到新视角。

程奇立(丁鼎)是全国著名的礼学研究专家,他带领的三礼学研究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历时十余载推出112万字的标志性成果《三礼学通史》,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著名历史学家陈祖武先生评价该书:“梳理数千年三礼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历史,原原本本,信而有徵……十年一书,成功非易,尽心尽力,允称楷模。”

刘爱敏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史文献研究,近年来在银雀山汉简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申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银雀山汉简《阴阳时令占候之类》文本考释与所涉问题研究”,在《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绩还只是齐鲁文化研究院学术研究的缩影,以齐鲁文化研究为中心,仝晰纲教授的山东地方志研究、梁宗华教授的汉代儒学研究、张磊教授的大小戴《礼记》研究、岳音教授的齐鲁民间舞蹈研究、阎盛国教授的齐鲁兵学研究、李华的孟子研究等,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不断将齐鲁文化研究引向深入。

2021年10月9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逸夫楼二层会议室正在举办青年学术沙龙,围绕“齐鲁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贡献”这一主攻方向,青年教师们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和学科特点,通过学术沙龙的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规划选题。这是在齐鲁文化研究院经常能看到的场景,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十四五”时期个人的主攻方向、近期要推出的重要学术成果等展开讨论,并由资深专家进行点评。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视野,激发了他们的研究热情。吕文明要求青年教师要努力拓展研究思路,打通文史哲学科界限,坚持创新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前瞻性与规划性相结合,不断产出高质量成果。近年来,研究院涌现出李华、蓝法典、代生、孙清海、常红星等一大批学术新锐,在儒家文献整理研究、儒家哲学、清华简与春秋战国史等领域,推出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

“未来几年,研究院将继续以‘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沿着文化齐鲁传承发展与中华文明轴心时代、齐鲁文化对外传播与汉魏六朝中华文化格局调整这一脉络,重点梳理齐鲁文化在周秦至汉魏六朝时期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关系,打造一批能够体现时代性、原创性的标志性和代表性成果,扎实推进齐鲁文化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吕文明说。

让齐鲁文化“活起来”

2021年9月9日晚上7点,同样是山东师范大学逸夫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行“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开讲的“重量级”嘉宾是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校特聘资深教授王志民,他讲座的题目是“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

“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是由吕文明组织策划、面向全校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名家云集,内容丰富,有讲述山东史前文明的考古学解读,有对孔、孟、管、墨等先圣先贤的思想解读,也有对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齐鲁重要文学家的精到分析。根据讲座内容整理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书稿,2022年6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公开课吸引了校内外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关注,著名印学研究专家吕金成先生就经常坐在报告厅的一角饶有兴致地听讲。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大二学生周荷轩,每周都会到齐鲁文化研究院听讲座,逐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越来越沉浸于老师们的悉心讲解中。

在组织公开课的同时,研究院还自觉服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高质量完成省政府安排的两项学术任务——编纂《齐鲁文化要览》和《黄河文化通览》。

《齐鲁文化要览》是研究院为山东卫视大型文化娱乐节目“齐鲁文化大会”提供的参考资料。接到任务后,王志民和吕文明立即组织精干力量投入有关“读本”的编写。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大家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克服困难。70岁高龄的王志民数次冒着酷暑往返于学校和住所间,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提纲,认真审阅文稿。经过课题组成员一个半月的共同努力,编纂任务终于完成,保证了“齐鲁文化大会”节目的正常录制播出。

除了编写《齐鲁文化要览》,齐鲁文化研究院还承担了“齐鲁文化大会”的学术指导工作。吕文明作为学术顾问,全程参与在青岛进行的节目录制等工作。从出题到录制持续数月,吕文明放弃了中秋节、国庆节假期,一直坚守在录制工作第一线。为了保证题目的准确性,张磊、刘爱敏、李秀亮、李文昌、田成浩、王朋飞等老师一遍遍审阅核对,最后由吕文明把关,确保每次录制节目的文案质量。“齐鲁文化大会”播出后取得良好效果,观众的感受是齐鲁文化“活起来了”!

2021年10月20—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2年,山东卫视组织策划“黄河文化大会”节目,齐鲁文化研究院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完成了《黄河文化通览》的全部编写任务,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50余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历史发展为线,全面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下编以专题形式分别介绍了黄河流域的风土民情、山川河流、思想文化、历史名人等。这本著作是服务党中央提出“黄河战略”后的第一个全面介绍黄河文化的大型读本,社会反响值得期待。

就在记者采访稿的撰写接近尾声时,齐鲁文化研究院又传来好消息:由吕文明和李文昌主体撰写的《齐文化传承发展情况及建议》获得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和山东省副省长孙继业批示。这是齐鲁文化研究院服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

“正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才铸就了全国一流的齐鲁文化研究高地,作为这一历程的参与者,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庄子·人间世》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理想。”吕文明感慨地说。

报道链接:

1.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389&eid=44898&sid=207868&idate=12_2022-09-14

2.中国学派:https://mp.weixin.qq.com/s/BiGSZkzL9mo1P_eszLr5-Q

山东师范大学办学条件

学校有千佛山和长清湖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3850亩(约2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设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大数据实验室、6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

山东师范大学教学荣誉

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2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65门;

以上是烟台中职网老师给大家了解到的关于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报:服务国家发展 呼应时代关切——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学术发展历程的信息,如果想更多的了解 山东师范大学 的招生信息跟疑问,都可在下方咨询框进行发送消息提问,想快速解答直接提供手机号即可,会有老师直接电话联系你。

本文链接:http://zhijiaogk.cn/news/show-20083.html

温馨提示 :若以上文章还没有解决你的问题,想了解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报:服务国家发展 呼应时代关切——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学术发展历程 更多信息,可以下方留言评论或者提信息,烟台中职网老师一对一进行免费讲解。

版权申明:“烟台中职网”的所有作品均为烟台中职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烟台中职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标签: 山东师范大学
反对 0收藏 0
 
更多>山东师范大学相关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中职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