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副校长张茂聪参加《光明日报》举办的圆桌对话活动,对话围绕“面对‘平视一代’,思政课怎样用‘心’讲道理?用心要体现在哪些层面?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展开。7月19日,《光明日报》13版刊发了圆桌对话内容,原文如下:
【圆桌对话】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晋浩天 杨飒
对话嘉宾:
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张茂聪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苏玉波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肖光文
这是一代不一样的青年,他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自立、自豪。
2021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如何面对不那么“土”的青年?如何精准把脉平视世界的一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要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总书记一连讲到四个“心”,也道破了思政课讲道理背后的真谛——用心讲道理。面对“平视一代”,思政课怎样用“心”讲道理?用心要体现在哪些层面?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用心:挖掘学生的情感共鸣点
记者:“老师要用心教”,如何理解“用心”?用“心”需体现在哪些层面?这要求思政课教师突破哪些难点?
张茂聪:“老师用心教”既是一种使命担当、一种行动逻辑,也是思政课教师引导青少年夯实信仰与提升自我的时代使命。要想把道理讲得深入人心,需要思政课教师“用心”研究思想理论,结合国际局势、社会热点,挖掘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程结合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体验方式,把价值观念准确清晰地讲授给学生,鼓励他们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的持久力和鲜活度。
思政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灵魂启迪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在“是什么”“怎么看”以及“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层面上用“心”,帮助学生澄清各种模糊认识,解开思想之结,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可将其分为三个议题,一是“大道行思”:传中国方案(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内涵);二是“众行致远”:倡命运共建(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原因);三是“道阻且长”:展大国担当(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何为),引导学生明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何构建”“如何构建”,既饱含家国情怀又赋予责任担当。
苏玉波:“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表达。思政课教师的用心体现在自我修炼与提升上,应在着力解决自信问题和增强说理透彻性、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目前,思政课讲道理需要重点突破以下难点。
一是政理阐释空泛,脱离社会实际讲政理,现实解释力不强。究其原因,有的思政课教师还存在深入实践不够、对用政理阐释命题的底气不足等问题,导致政治理论阐释不能落地入心。
二是学理支撑不足,缺乏相关知识供给和学理分析,导致学理说服力不足。思政课的学理性要求把政治理论命题建立在深度剖析的基础上,将党的理论方针内化为学生的政治素养。如果离开学理讲政理,就容易把课堂变成文件宣讲会,收不到提升思维、淬炼思想、升华境界的效果。
三是对事理分析不透,存在思想性、启发性与亲和力不足的问题。当前还存在一些教师对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关心不够、研究不透的现象,往往停留在人云亦云、浅尝辄止的水平和状态,分析止于表象,讲授止于解释,理论说服力和思想引领力不强。
肖光文:思政课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首先自己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用心掌握思政课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理论素养,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要以学理性思维深化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研究,积极推进学术研究成果向教学体系转化,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学理性支撑。
讲理:讲清政理、学理、事理
记者:面对“平视一代”,思政课教师如何“因材施教”?要给“平视一代”讲哪些道理?
张茂聪:这一代学生体验丰富,见多识广,需求和行为表现多样。面对“平视世界”的他们,思政课教师要精准把握其心理和思想特点,因势利导,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开拓创新深受他们喜爱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如对低年级学生要增加授课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对高年级学生要增强学理性、实践性、生活性,让理论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熠熠生辉。“平视一代”是思想活跃的自信一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政课教师的授课难度,其难点聚焦于两方面:一是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与学生的“易于接受”;二是如何做到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守正创新”,实现思想性与实践性、生活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同时,思政课的宗旨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老师讲好中华五千年的“大故事”,强化青少年的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讲透“立德树人”的道理,引导青少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讲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道理,激励青少年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栋梁之材。
苏玉波: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清、有理说不透等现象。给当代青年讲思政课的“理”,要既讲清政理、学理、事理,又将三个层面的“理”融会贯通,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所谓政理,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大政方针。讲政理就是要讲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辨清世界形势,理解支持新时代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政方针、理论创新成果等重大问题。
所谓学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是政理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与方法论。讲学理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理论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
所谓事理,就是重大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发生机制、因果关联与内在规律。讲事理就是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从实例中剖析事理要脉,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逻辑和规律,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
肖光文: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结合当代青少年特点,遵循思政课教学及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规律,积极跟进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处理好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灵活运用启发式、沉浸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善于运用网络讲思政课,坚持问题导向,用鲜活案例吸引学生、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用科学理论说服学生,让授课语言接地气、让教学内容引共鸣;要给他们讲授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道理,讲授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道理。
引领:做心怀“国之大者”的示范者
记者:在思政课上,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可以运用哪些方式方法,以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标?
张茂聪:把思政课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以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载体,以生活为资源,要贯通理论与实践、纵横历史与现实、关联国内与国际等,采用因人而异、因势而新的方式方法。
第一,采用主题式活动,提升认同感。将宏大思政内容分解为有梯度、有温度的主题,以适合的主题引领学生参悟大道理。
第二,采用实践式教学,增强体悟感。思政课内容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百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实践。思政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生产劳动、实地访谈、志愿服务、实地参观等。
第三,运用沉浸式教学,培养行为自觉。教师可用信息技术赋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思政课程涉及的诸多场景转化为虚拟场景,实现虚拟与现实、数字与实体、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无边界课堂,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增强思政课的交互性和趣味性。
苏玉波:讲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心怀“国之大者”的示范者和引领者,要用心解答学生的“成长之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思政课不能单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当代青年是“平视世界的一代”。“平视世界”宏观上讲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意味着正在“强起来”的中国更有信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思政课就是要帮助青年一代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个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将政理阐释、学理分析、事理解析有机联系起来,围绕学生关切的问题,揭示故事中所蕴含的逻辑和规律,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归纳出来,让理论直面学生实际问题,在价值定位、规律阐述、现实剖析中帮助学生领悟党的理论的思想精髓和真谛,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打下成长成才的基础。
肖光文:讲深要求思政课教学强化“学理性”。思政课“讲道理”,要强化学理性与政治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要做到寓“理”于“学”。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深入理解、深刻感悟,对所学内容真知笃信。
讲透要求思政课教学强化“彻底性”。思政课需要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把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讲清楚、讲透彻,积极回应各种错误思潮思想,善于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
讲活要求思政课教学强化“鲜活性”。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实际创新教学话语,善于德育叙事。要摒弃照本宣科等方式,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将道理和事实相结合,用生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特别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作为鲜活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
报道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7/19/nw.D110000gmrb_20220719_1-13.htm
山东师范大学办学条件
学校有千佛山和长清湖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3850亩(约2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设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大数据实验室、6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
山东师范大学教学荣誉
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2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65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