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众日报》6月30日16版刊发《“绿色”期刊“红色”引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矢志不渝向“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目标前进》,全文如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作为CSSCI来源期刊和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主管,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刊,聚焦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碳排放、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等热点问题,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也为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该刊编辑部坚持“政治立刊、质量兴刊、特色强刊”的办刊理念,不断增强编辑工作的导向性、前瞻性、时效性,逐步形成“绿色”期刊“红色”引领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
政治立刊——强本固基,引领发展方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991年创刊之际,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亲笔题写刊名。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学术导向是期刊的根本。编辑部严格落实“周政治学习、月主题党日、季专题党课”的党建工作机制,将日常政治学习与主题政治学习相结合,提高编辑的政治辨别力和学术鉴赏力,以正确的意识形态传承学术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引领学术风气。
在“红色”引领下,期刊选题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与决策,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传播新发展理念、荟萃新学术观点,勇担促进学术繁荣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之重任。刊文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如2008年第3期《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被引用2049次、下载28405次;2014年第1期《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被引用764次、下载19029次。刊文在新发展理念、低碳经济、脱贫攻坚等方面的许多观点和建议被吸收进入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质量兴刊——精益求精,保障发展质量
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编辑部从加强编审校队伍建设、完善多环节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激励和问责机制等方面来保障期刊高质量发展。
加强编审校队伍建设。编辑部邀请高政治敏锐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任编委、学术编辑、审稿专家,集中编辑部和外部专家力量,共促期刊高质量发展。
完善多环节质量保障体系。编辑部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建立健全期刊政治质量与学术质量保障体系。根据期刊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特点,建立会校制度,通过互校、联校,消除校对盲点;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如黑马、方正、善锋等校对软件反复通校,将差错率降到最低。建立全流程期刊论文质量监管、问责和考评机制,从投稿指引、初审外审、加工校对和终审出版、读者反馈等环节梳理薄弱环节,及时追溯补强。
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细化考核和激励机制,让编辑能够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在强化正向激励的同时也实行“一票否决权”负向激励。
特色强刊——突出主题,振兴发展根基
期刊编辑部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夯实期刊的发展根基,突出办刊特色。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期刊的突出特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期刊深入贯彻执行“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谋划重大选题,引导学术界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学术研究。例如,牛文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叶文虎的《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度量及其应用》、程国栋的《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评介》等文章,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热点研究形成推动作用。而发文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是本刊的重要亮色。期刊的主要报道方向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系统性问题,尤其聚焦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综合性、系统性选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持续增强。期刊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多次荣获国家期刊奖,多次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党的十八大以来,期刊发展更为迅速,在全国“环境科学技术与资源科学技术”领域68种学术期刊中被评为权威期刊(A+等级第一名),中国知网发布的复合影响因子达到7.085,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两个分类评价中的影响力指数均位于Q1区,均排名第一。期刊还被美国EBSCO数据库、日本JST数据库等收录。
不忘初心守正道,牢记使命乐创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将更加重视品牌质量,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不断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矢志不渝向“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目标前进。
报道链接:http://www.zhijiaogk.cn/news/20230413/p
学校有千佛山和长清湖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3850亩(约2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设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大数据实验室、6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
山东师范大学教学荣誉
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2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65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