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山东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暨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委会成立大会在济南成功召开。大会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厅、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共济南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山东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山东省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承办。大会汇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充分发挥院士专家高端智库作用,加强在关键技术攻关、行业标准制定和生态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院士专家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促进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和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我省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持。
任露泉院士,叶奇蓁院士,葛世荣教授,陈世卿院士,蒋田仔院士,乔红研究员等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唐洲雁,校(院)党委书记王英龙,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潘军,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洪强,山东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秘书长张祝秀,校(院)副校(院)长王昌等有关领导,山东山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董火民,海尔集团副总裁王晔等企业代表,以及省内高校、各市科技局、企业代表等150余人参加本次大会。
唐洲雁致开幕式辞,他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充分发挥院士专家专业知识精、理论功底深、视野开阔、经验丰富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题调研、专题研讨和科学论证,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建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打造高效、顺畅、协同的优良创新生态,助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大会上,潘军宣读专委会成立批复文件。表决通过《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委会管理办法》。选举郭雷院士为首届主任委员,王英龙为副主任委员,舒明雷为秘书长。选举结束后,唐洲雁为当选主任委员郭雷颁发聘书。
郭雷在致辞中表示,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委会,是落实创新驱动和人才强省战略,提升全省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专委会主任委员,将带领专委会努力完善好专委会组织构架,加快制定工作规划,根据需要成立专家组,构建专业委员会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开展信息交流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工农业生产、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王英龙在发言中表示,校(院)一直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建设,关心关注和支持我省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交流合作和行业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成立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委会,充分展现社会组织产学研交流和人才凝聚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更全面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性、革新性作用,有利于将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提升至世界知名、全国领先水平,为打造产业强省、经济强省、创新强省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今后会更加努力团结大家,汇聚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空间,挖掘工作潜力,尽心尽力履职尽责,力争做出新成绩来。
会上,郭雷和唐洲雁共同为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委会揭牌。
王昌主持了院士专家专题报告环节,任露泉院士、叶奇蓁院士、葛世荣教授、陈世卿院士、蒋田仔院士、乔红研究员、常峰总经理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作了专题报告。
此次大会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创新的共享交流平台,汇聚人工智能领域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业界精英,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探索人工智能的新模式,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未来,聚焦人工智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流人工智能在创新驱动、人才强省、智慧齐鲁、科创未来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展望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美好愿景,将为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齐鲁工业大学学校历史
学校(科学院)于2017年5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而成。齐鲁工业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由解放军胶东军区成立的胶东工业学校。1978年至2013年为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2013年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是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是省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
齐鲁工业大学办学条件学校(科学院)在济南、青岛、济宁、菏泽、德州等地设有校区或研究机构,主校区在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学校(科学院)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国家级平台10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国家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研究平台12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