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轮替,始终不变的是奋进者的身姿;岁月更迭,始终铿锵的是改革者的步伐。
进入7月,科教融合即将迎来四周年。重翻2017年的“试卷”,我们应该给自己打个高分。四年里,校(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12345”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八大行动计划”,实现了“1+1>2”的化学反应,校(院)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成绩来之不易。今天,校(院)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科教融合1.0的完成,校(院)现行的体制机制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持续推进以体制机制创新、管理运行制度一体化为特征的科教融合2.0势在必行。如何才能突破瓶颈阻碍、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继续改革、乘势而上还是满足现状,踟蹰不前?这成为摆在全体工大(科院)人面前的时代之问。
改革,是一场迎难而上、开创新局的硬仗,也是一场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的攻坚战,拼的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格局和站位,博的是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干劲和激情。
7月16日,校(院)召开2021年度上半年事业发展工作调度会,党委书记王英龙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为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努力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句句掷地有声,字字铿锵有力。
上下同欲者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时代之问,继续深化改革、阔步向前成为全体工大(科院)人的共同期盼和回答。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校(院)长远发展的全局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凝聚起改革发展的思想共识,形成“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改革氛围,克服满足现状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以咬紧牙关不放松的韧劲、闯关拔寨不歇气的拼劲、勇往直前不退缩的干劲,按照校(院)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1357”中长期发展思路,坚定不移的推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院所一体化,大力实施岗位评聘改革和绩效收入分配改革,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教融合成功之路,共同创造齐鲁工大(省科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
齐鲁工业大学学校历史
学校(科学院)于2017年5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而成。齐鲁工业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由解放军胶东军区成立的胶东工业学校。1978年至2013年为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2013年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是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是省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
齐鲁工业大学办学条件学校(科学院)在济南、青岛、济宁、菏泽、德州等地设有校区或研究机构,主校区在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学校(科学院)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国家级平台10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国家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研究平台12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