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2022年度集中接收基金项目评审结果,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共有68个项目获批立项,直接经费2684万元,立项数量升至省属高校第5位,创造了科教融合以来最好成绩。其中,青年基金50项,面上项目17项,首次主持重点项目1项。获批立项项目总数比去年增加9项,增幅超过15%,直接经费增加341万元,增幅接近15%。
本次共有14个学部(院)获批国家基金项目立项。其中立项数量最多的是化药学部,达到13项,直接经费460万元;立项经费最多的是轻工学部,立项10项,直接经费达到611万元,并主持重点项目1项;立项率最高的是人工智能学部,立项10项,直接经费347万元,立项率超过30%。
科研管理部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育和申报工作。2021年,校(院)投入专项资金498万元用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育。2022年,校(院)又启动实施“强化基础研究行动计划”,立项总经费达到4360万元,进一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为提升科研人员基础研究能力提供强有力支撑。今年科研管理部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组织召开申报动员大会和培训讲座;提供专项资金用于组织省内外知名专家修改润色申报书和现场指导;整理撰写形式审查表、形审工作流程、申请工作报告模板等分发各学部单位,组织开展校(院)、学部(院)、项目负责人三级多轮形式审查,查出并退回修改问题200余项次。
下一步,科研管理部将按照校(院)第一次党代会精神,聚焦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关键环节精准施策,推进实施一流科技创新工程,培养一支一流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稳定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激励和保障措施,推动国家基金立项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齐鲁工业大学学校历史
学校(科学院)于2017年5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而成。齐鲁工业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由解放军胶东军区成立的胶东工业学校。1978年至2013年为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2013年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是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是省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
齐鲁工业大学办学条件学校(科学院)在济南、青岛、济宁、菏泽、德州等地设有校区或研究机构,主校区在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学校(科学院)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国家级平台10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国家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研究平台12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