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教育厅《教育工作简报》刊发青岛科技大学“接诉即办”工作典型经验,这是山东省教育厅专家调研组开展高校“接诉即办”工作调研后,首次针对这项工作面向全省推广典型经验,标志着我校“接诉即办”工作走在全省高校前列。全文如下:
青岛科技大学聚力打造“接诉即办”平台
推动内部治理提速增效
青岛科技大学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聚焦成长 服务育人 共治共享 促进发展”工作理念,全方位打造学生事务“接诉即办”平台,实现了“接诉即办”知晓率、使用率、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全面过硬,向全校师生交上了满意答卷。
顶层设计保障平台运行。让“接诉即办”成为学校内部治理效能的“成绩单”。学校党委牵头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部署推进,用“接诉即办”撬动学校内部治理能力水平提升。党委书记直接指挥,将“接诉即办”纳入学校全员质量监督体系统筹部署;成立“接诉即办”服务中心,克服人员和办公场地紧缺问题,在学校核心区域规划建设50平米服务场地、安排两名熟悉学生教育管理的科级干部,高效、精准、稳妥解决学生诉求。出台《青岛科技大学学生事务“接诉即办”工作实施意见》《青岛科技大学学生事务“接诉即办”平台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接诉即办”工作职能定位和分工任务,建立协调统一、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监管有力的平台接办机制。上线至今,协助解决各类诉求1700余项,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统筹协调赋能一站办理。让“接诉即办”成为学校与学生的 “连心桥”。形成了“专人负责”“首接负责”“吹哨集结”“限期办结”等机制,合力推进“接诉即办”落实落细。一方面抓“接诉”,通过一体推进业务培训、流程再造,实现后勤服务、校园安全、医疗服务平台互动,建强“接诉”第一公里;另一方面抓“即办”,提升业务办理实效,将学生集中反映的事项形成“知识库”“责任单”,通过“能答尽答”“精准派单”,推进“即办”最后一公里。平台运行以来,全校40余个单位百余位党员干部参与,24小时接力,线上线下快速响应、处置、反馈、解决全校师生的诉求及意见建议,切实解决好广大师生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师生感受到了“青科速度”“青科温度”。
信息化建设推动提质增效。让“接诉即办”成为数字化教育、管理的 “助推器”。“接诉即办”平台经过多次软硬件系统升级,在提升用户感受的同时,不断赋能服务、管理、教育发展。目前平台可满足多线语音呼入,与智慧校园系统实现数据共享;用户可以自主选择58812345热线、企业微信小程序或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接入平台;师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电脑查看事项办理进程、与工作人员互动,共同参与学校管理。2022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期间,“接诉即办”信息系统发挥全网接入优势,先后帮助20余名核酸检测阳性学生完成信息改录及防护装备申领。在学生小马为“借考”核酸检测一筹莫展时,“接诉即办”第一时间“吹哨集结”4 个部门帮助学生化解困难、安抚情绪,帮助小马顺利参加考试。
全息管理实现闭环升级。让“接诉即办”成为提升师生获得感的 “新举措”。学校出台“接诉即办”奖惩机制,通过积分制度激发岗位服务意识,通过定期发布工作优秀案例推进经验固化,挖掘“接诉即办”育人能力,构建“朋辈”互助体系。开展“岗位体验”活动,在培养学生调研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的同时,推动学校教学、管理、服务部门改进工作流程、形成育人合力。优化工作流程10余项,发出优化建议20余项,逐步实现诉求“立即办”到“提前办”再升级,开辟了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机制,进一步构建起学校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青岛科技大学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住鲁院士2人、聘任院士10人,国家杰青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讲席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优青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学者等省级高层次人才54人。
青岛科技大学教学特色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拥有5个博士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硕士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4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